第二课我们讲怎么做好防晒
开始上课~文章包含许多专业知识,仔细看哦~
说明:我不打广告,从解决皮肤问题出发,不喜勿喷~
先来点点久远的概念历史~
大约公元前年,织物开始出现,埃及人、印第安人用棉花、羊毛和亚麻纤维等织成衣物,为了防晒,许多热带国家流行起宽边帽、各种各样的头巾、穆斯林的白色软帽、面纱、宽松的长袍、裙子等。古埃及妇女繁冗的头饰既可作为装饰,又能遮阳。
公元前5世纪。在奥林匹克运动诞生的古希腊,当时参加露天格斗竞技的男人们,为了减轻长时间在户外活动被阳光灼伤肌肤的刺痛感,将橄榄油抹在赤裸的身体上,并撒上少许粉末以便于竞技时互相抓握。涂抹橄榄油后的肌肤不仅不易晒伤,更变得滋润而有光泽。古希腊人拉开了人类防晒史的序幕。
从古至今,人们最常用的防晒工具是伞。在中国、埃及等古国,硕大的遮阳伞被王公贵族所喜爱,这种伞也称作华盖,是显贵与权威的象征。
1.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为什么要做防晒?
夏季来临,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如果外出不涂防晒霜,可能会对皮肤细胞DNA造成严重的损害,进而发展成潜伏却致命的癌症。根据皮肤癌基金会的资料,黑色素瘤每年夺去超过1万美国人的生命,其正是由于受到太阳紫外线辐射引起的。阳光下暴晒还可能会出现癌性痣,如果没有及时发现,黑色素瘤就会蔓延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变得难以控制,甚至威胁生命。
大白话说,就是晒太阳多了皮肤会受伤。如果不预防后果很严重。
2.防晒就是在防紫外线。那么究竟什么是紫外线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我们都知道紫外线可以用来灭菌,但是过多的紫外线进入人体内会导致皮肤癌。所以它有个界限~
紫外线是由原子的外层电子受到激发后产生的。自然界的主要紫外线光源是太阳,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波长短于nm的紫外线为大气层中的臭氧吸收掉。
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为~纳米辐射的总称,不能引起人们的视觉。
紫外线有三个波段:
短波UVC:是波长~nm(纳米)的紫外光线。短波紫外线在经过地球表面同温层时被臭氧层吸收,不能到达地球表面。
中波UVB:是波长~nm的紫外线。中波紫外线对人体皮肤有一定的生理作用。此类紫外线的极大部分被皮肤表皮所吸收,不能渗入皮肤内部。但由于其阶能较高,对皮肤可产生强烈的光损伤,被照射部位真皮血管扩张,皮肤可出现红肿、水泡等症状。长久照射皮肤会出现红斑、炎症、皮肤老化,严重者可引起皮肤癌。由此中波紫外线又被称作紫外线的晒伤(红)段,是应重点预防的紫外线波段。
长波UVA:是波长~nm的紫外线。长波紫外线对衣物和人体皮肤的穿透性远比中波紫外线要强,可达到真皮深处,并可对表皮部位的黑色素起作用,从而引起皮肤黑色素沉着,使皮肤变黑,起到了防御紫外线,保护皮肤的作用。因而长波紫外线也被称做“晒黑段”。长波紫外线虽不会引起皮肤急性炎症,但对皮肤的作用缓慢,可长期积累,是导致皮肤老化和严重损害的原因之一。
3.我们说说紫外线到底是怎么损伤皮肤的。搞清楚来龙去脉~
太阳光对人体皮肤的伤害主要来自于紫外线A(即UVA)与紫外线B(即UVB)。
UVA属于长波,作用于皮肤深层,作用缓慢,但能引起一次性黑化。
UVB属于中波,作用于皮肤表层,见效快。能激发皮肤角质细胞,使血管舒张、增加血流量,初期会发红,随后慢慢变成棕色。
总结:UVB导致“越晒越红”,UVA导致“越晒越黑”。
UVA的能量比UVB强15倍,所以我们只要把这两个防住也就安全了。那么有什么标识吗?
有的,请看~
国际认证的防晒标志:PA(防UVA)和SPF(防UVB)这个正规的防晒产品上面都会写的。防UVA也有PPD表示。
我们具体来说下PA和SPF这两个数值
(1)PA(ProtectionUVA)是年日本化妆品工业联合会公布的“UVA防止效果测定法标准”,指的是防止UVA的有效程度指标,是日系商品中最广被采用的标准。防御效果被区分为三级,即PA+(有效)、PA++(相当的有效)、PA+++(非常有效)。
PA+代表有效,可延缓2-4倍晒黑的时间;
PA++代表相当有效,可延缓4-8倍;
PA+++代表非常有效,可延缓8-15倍,
PA++++可延缓大于等于16倍。+号越多,代表产品防晒黑的能力越强。
从年1月起,日本厚生省(日本负责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府部门)宣布:阻隔紫外线UVA的PA防晒最高标准将由过去的PA+++,向上修订为PA++++,符合标准的防晒产品,可以使PA++++标签(本次PA值的修改被ISO国际标准化组织规定为IS国际标准),表示有极高的防护效果。但是一般的防晒产品上最多到+++
注意事项
购买防晒产品时,要结合SPF值购买,选择合适自己皮肤的产品。一般防晒指数越高,对肌肤的保护作用也越大,但不是说防晒霜防晒指数越高越好,太高的防晒霜,对皮肤的刺激也越大。
如果是敏感肌肤,适合选择物理防晒霜。
(2)SPF值是日光防护系数sunprotectionfactors的缩写,它是防晒化妆品保护皮肤,避免日晒红斑的一种性能指标。所谓日晒红斑也称为紫外线红斑,主要是日光中的UVB引发的一种皮肤红斑反应。防晒化妆品的SPF值也经常代表UVB的防护效果指标。人体法测定防晒品的SPF值是国际统一的技术模式。SPF值后面的系数是指紫外线照对皮肤的照射不致伤害的一个时间范围。
最小红斑量(MED):引起皮肤清晰可见的红斑,其范围达到照射点大部分区域所需要的紫外线照射最低剂量(J/m)或最短时间(秒)。
防晒指数(SPF):引起被防晒化妆品防护的皮肤产生红斑所需的MED与未被防护的皮肤产生红斑所需的MED之比,为该防晒化妆品的SPF,化妆品的SPF值可如下表示:
SPF=使用防晒化妆品防护皮肤的MED/未防护皮肤的MED
根据我国在7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化妆品卫生规范》规定,当所测防晒化妆品产品的SPF值高30,且减去标准差后仍大于30,最大只能标注SPF30+,而不能标注实测值。
《关于发布防晒化妆品防晒效果标识管理要求的公告》要求,防晒指数(SPF)的标识应当以产品实际测定的SPF值为依据。根据防晒化妆品SPF的测定方法要求,考虑到测定时的抽样误差以及化妆品行业的传统标识习惯,防晒化妆品SPF的标识值应遵循以下原则:SPF值为2~5(包括2和5)时,标识实测SPF值;SPF值为6~50(包括6和50)时,标识上限为实测SPF值,标识下限为实测值95%可信区间下限值与小于实测值的5的最大整数倍二者间的较小值。
总结:
欧美国家的防晒指数都是用SPF来标示的。
亚洲国家有法律规定防晒指数标示不能超过SPF30,如果超过这个指数的要用PA+来标示。
欧美大品牌的防晒指数通常是SPF15/30/45/50/70/80//
指数越高,防晒效果越好,质地越厚重。
1.SPF值只是一个参考数字,实际上还必须依照个人的肤质、日晒反应、皮肤色泽、活动状况及流汗状况来考量。
2.防晒品的选择需要“个性化”,家庭成员都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SPF值防晒品。
3.SPF值与价格高低没有绝对关系。价格高的防晒品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使用,还应根据个人肤质、所处的环境和时间来选择。
涂抹建议
一般类型皮肤,上班族白领等工作人群建议选择SPF为12~15、PA+的防晒霜;
光敏感皮肤,建议选择SPF为15~20、PA++的防晒霜;
野外、沙滩玩耍,建议选择SPF为30~50、PA+++的防晒霜;
同时应大致计算防晒霜的防晒时间,及时补涂才能有效防护。
适用人群
较少在户外活动的人群以及倾向于清爽和低敏防晒产品的人群,适宜使用SPF值为8-15的防晒产品,可涂抹于胳膊内侧、颈部上端和大腿内侧不易被阳光晒到的部位。
有遮阳伞保护的户外人群,适宜使用SPF值为15-25的防晒产品,可涂抹于唇周、前额、脚背。
登山远足和游泳的人群,适宜使用SPF值为25-30的产品,减轻出汗使防晒效果降低的影响。
4.防晒有物理防晒;化学防晒;生物防晒;三种,我们简单了解下~
(1)物流防晒主要是靠反射或散射作用,阻挡掉紫外线来达到防晒的目的。
含有二氧化钛和氧化锌这两个成分,它们可以在皮肤上形成保护膜,使得紫外线无法穿透皮肤表面,两者皆可提供周全的UVB防护,其中以氧化锌更能阻绝UVA。典型的物理性防晒成份呈白色、糊状,且在接触到水以后变成蓝色。但是这一类产品也有一定局限:对于肤色较深的人来说,其润色效果可能不太自然;对于肤质较干的人来说,不够滋润;不适合做全身防晒;必须使用卸妆产品帮助卸除干
净,等等。
我们说下这两个成分:
1)二氧化钛。二氧化钛的强抗紫外线能力是由于其具有高折光性和高光活性。其抗紫外线能力及其机理与其粒径有关:当粒径较大时,对紫外线的阻隔是以反射、散射为主,且对中波区和长波区紫外线均有效。防晒机理是简单的遮盖,属一般的物理防晒,防晒能力较弱;随着粒径的减小,光线能透过二氧化钛的粒子面,对长波区紫外线的反射、散射性不明显,而对中波区紫外线的吸收性明显增强。其防晒机理是吸收紫外线,主要吸收中波区紫外线。由此可见,二氧化钛对不同波长紫外线的防晒机理不一样,对长波区紫外线的阻隔以散射为主,对中波区紫外线的阻隔以吸收为主。
2)氧化锌。氧化锌是一种重要而且使用广泛的物理防晒剂,屏蔽紫外线的原理为吸收和散射。氧化锌属于N型半导体,价带上的电子可以接受紫外线中的能量发生跃迁,这也是它们吸收紫外线的原理。而散射紫外线的功能就和材料的粒径相关,当尺寸远小于紫外线的波长时,粒子就可以将作用在其上的紫外线向各个方向散射,从而减小照射方向的紫外线强度。此外,如果这原料的粒径过大,涂在皮肤上会出现不自然的白化现象。因此纳米级微粒与通常尺寸相比有着显着的优势。
物理防晒类产品
优点:相对稳定、刺激性小、不易致敏,不堵塞毛孔。
缺点:颜色较白,润色效果不自然,擦上之后会有不透气的感觉;质地厚重,不适合油性皮肤;不适合做全身防晒。
(2)化学防晒主要是吸收紫外线,使其转化为分子振动能或热能达到防晒的功效。
如对氨基苯甲酸及其衍生物,肉桂酸等。涂在脸上后,原子吸收阳光,以防止阳光接触皮肤。理论上,物理防晒要好于化学防晒,但是市面上大多是化学防晒的。防晒成分如下:
水杨酸辛酯:水杨酸辛酯中带有共轭π键,可以吸收紫外线,并将紫外线的能量转化为热释放出来从而达到防晒的目的,水杨酸辛酯能吸收-nm波段的紫外线,作为UVB吸收剂使用于防晒化妆中,虽然水杨酸辛酯紫外吸收能力较小,但相对于其他大多数防晒剂较安全,*性较小,而且廉价,因此是人们较常使用的一类紫外线吸收剂。
甲氧基肉桂酸辛酯:甲氧基肉桂酸辛酯的分子中有一个共轭的大π键。这个共轭结构可以看做以苯环为核心,一边延伸到包括取代基甲氧基中的氧原子,另一边延伸到另一个取代基中的双键和酯基。这种共轭结构决定了该物质具有吸收紫外线的性质。实验揭示,甲氧基肉桂酸辛酯可以吸收-nm波长范围的紫外线,在nm处产生最大吸收。
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二苯甲酮类结构中苯环上的羟基氢和相邻的羰基氧之间,可以形成分子内氢键而防晒机理构成螯合环。当吸收紫外光后,分子发生热振动,氢键被破坏、螯合环打开,此时化合物处于不稳定的高能状态,在恢复到原来的低能稳定状态过程中,释放出多余的能量。这样,高能、有害的紫外光变成了低能、无害的热能。同时,羰基被激发,发生互变异构现象,生成烯醇式结构也能消耗一部分能量。
化学防晒类产品
优点:质地清爽不油腻、不刺激。
缺点:因为化学成分一般4小时会变质,所以此类防晒霜,要隔一定时间重新补涂。并且一般孕妇要尽量避免。
(3)生物防晒是通过生物防晒剂使皮肤免受紫外线的伤害,具有纳米球形的吸收和反射功能。
防晒不留死角,能均衡肤色,维持肌肤水分含量,更能修复UVA/UVB对细胞的伤害,对日晒引起的色斑有明显的修饰改善作用。
防晒原理:生物防晒剂本身不具有紫外线吸收能力,但它们在抵御紫外线辐射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紫外线辐射是一种氧化应激过程,通过产生氧自由基来造成一系列组织损伤,生物防晒剂所含物质则能通过清除或减少氧活性基团中间产物,从而阻断或减缓组织损伤或促进晒后修复,起到间接防晒的作用。
成分:这类防晒霜所富含的成分如维生素C、维生素E、烟酰胺、β-胡萝卜素和植物提取物等,这些成分能有效的活化肌肤细胞,有助于皮肤修复,增强肌肤对uv的抵抗力。
生物防晒类产品
优点:对皮肤刺激性小,产品贴合性好,舒适度高。
缺点:价格昂贵。涂抹时要充分按摩肌肤,使其吸收有效防晒成分,敏感肌肤应该谨慎选用生物防晒产品。
总结:最好的防晒产品都是物理、化学、生物防晒相结合的防晒,质地比较清爽,不油腻也不干燥,防晒效果好!
5.防晒产品是指添加了能阻隔或吸收紫外线的防晒剂来达到防止肌肤被晒黑、晒伤的化妆品。
了解完了防晒成分,我们来说说防晒剂。那它是什么呢?
防晒剂是指利用光的吸收、反射或散射作用,以保护皮肤免受特定紫外线所带来的伤害或保护产品本身而在化妆品中加入的物质。
防晒剂是一类防止紫外线照射的物质,防晒剂的种类很多,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物理性的紫外线屏蔽剂和化学性的紫外线吸收剂。所以,近年来防晒化妆品在世界范围内有了迅速的增长,防晒化妆品现正处在发展的有利时期。
防晒化妆品是指具有屏蔽或吸收紫外线作用,减轻因日晒引起皮肤损伤功能的化妆品。世界上首次关于防晒制品的报道始于年,它介绍了美国的一种含有两种化学物质苯甲醇水杨酸酯和苯甲基肉桂酸辛酯的具有防晒功能的乳液。
防晒剂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市场上常见的防晒化妆品,其防晒性能来自于主要成分—防晒剂。从作用机理上,防晒剂可分为物理防晒剂、化学防晒剂以及天然植物防晒剂。
物理防晒剂又称物理屏蔽剂,其主要是通过二氧化钛(TiO2)、氧化锌(ZnO)等无机粒子,均匀涂布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保护层,通过该保护层对紫外线的反射、折射和散射作用,屏蔽掉部分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物理防晒剂通常是一些不溶性粒子或粉体,粒子的直径大小直接影响其紫外线屏蔽作用。物理性防晒剂具有安全性高、稳定性强等优点,不易发生光*反应或光变态反应。当然,物理防晒剂也可能发生光催化活性从而引起刺激皮肤,为了解决这种潜在的隐患,部分厂家采用各种材料如聚硅氧烷、氧化铝、硬脂酸及表面活性剂等对超细无机粉体进行表面包裹处理,这样不但可以降低无机粉体的光催化活性,同时也可以防止无机粉体在防晒产品中的析出或积聚,增加产品的稳定性,改善产品的视觉效果和消费者的使用肤感。因此,物理防晒剂的颗粒直径大小、颗粒的形状、包裹材料的种类、产品涂抹的均匀程度等都对防晒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化学防晒剂又称为紫外线吸收剂,可以通过选择性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而起到对皮肤的防晒作用。化学防晒剂吸收紫外线是通过紫外辐射的光子被化学防晒剂吸收,若光子的能量与化学防晒剂分子中较高能级与较低能级之差恰好相等时,化学防晒剂分子便能吸收这种紫外线光子,使其转化成化学防晒剂分子的振动能或热能,是一种光物理现象。由于吸收了这些紫外辐射,紫外线吸收剂的分子由基态被激发至较高的能态。
当被激发的分子回到基态时,发射出来的能量较开始时产生激发态所吸收的能量低,这部分能量以较长波的辐射的形式发射出来。如果能量损失很大,发射辐射的波长足够长,在红外线波段,皮肤上可能会感到有温和的热辐射。由于皮肤直接暴露于太阳光下,接受到较强的热效应,上述的微小的热效应不易被觉察或探测出来。当发射的能量处于可见光范围内,便可产生荧光和磷光作用,这种现象在咪唑啉型紫外线吸收剂中是很常见的,在产品或涂抹产品的皮肤表面上可以看到深蓝色的荧光。
因部分合成化学防晒剂光稳定性较差,易氧化,而这种变化可能引起的皮肤过敏现象近年来时常发生,所以寻找相对安全的防晒剂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天然植物防晒剂有一定的防晒效果,加入产品后可通过抗氧化或抗自由基作用,减轻紫外线对皮肤或头发造成的辐射损伤,从而间接或直接增强产品的防晒性能,尽管其紫外线吸收效果不及化学防晒剂,但其安全性好。有时单独将天然植物防晒剂复配到化妆品中难以制得高效的防晒产品,但将天然植物防晒剂与化学防晒剂复合使用,则可以制得全波段防晒剂,这样可以减少化学防晒剂的用量,也可以提高产品对皮肤的安全性,防止因化学防晒剂引起的皮肤刺激,减少由于过量紫外线照射引起的红斑、角质化等现象,同时还具有晒后修复作用,与皮肤具有较好的相容性。这类复合防晒剂也是防晒剂的一个发展方向。
6.依据防晒产品的剂型划分为防晒霜、防晒乳液、防晒油、防晒棒、防晒凝胶、防晒喷雾等。
我们先来看一些防晒术语,因为这些术语多多少少会出现在不同的防晒产品上。
晒伤(SunBurn):晒伤称日光性皮炎,是皮肤长时间曝晒于日光下,受UVB(中波紫外线)过度照射后,人体皮肤发生的急性光*性反应。
n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