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有一些人,走路时间一长便会脚痛。市民王女士(化名)就是如此。一次受伤后就诊,她才意外得知,自己的脚踝比其他人多长了一块小骨头,因而引发了“副骨疼痛综合征”。
“副骨并非病态,属于骨骼生长发育阶段的‘意外插曲’。”中医院创伤骨科与足踝外科主任宋卫东主任医师指出,正常人足部有30多种副骨,一般人群中足踝副骨的发病率为18%~36.3%。该院创伤骨科与足踝外科曾钢主治医师表示,作为正常发育过程中的异常骨化,绝大部分副骨“安分守己”,但也有少数情况下会引发疼痛。日常生活中,副骨还容易与籽骨和撕脱骨折相混淆。
该如何对待这些“多长的小骨头”?专家建议“保持平常心”,必要时对症治疗。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通讯员林伟吟、*睿
副骨成因:
骨骼发育出现“意外插曲”
人体有块骨骼。宋卫东指出,在生长发育的进程中,一旦骨骼发育出现“意外”,副骨便应运而生。
“副骨是在生长发育期某一骨骼的多个骨化中心在发育中未合并,以致形成多一块或几块骨,或由额外独立的骨化中心发育而来。”曾钢解释说,骨化中心指骨化发育的部位,是骨质发育的中心点,骨化随着这个骨化点逐渐扩大,然后逐渐形成骨组织。具体来说,骨骺/骨生长中心先形成一个骨化点,进而形成骨祖细胞,然后骨祖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骨细胞形成骨化点逐渐构成骨组织。
按照其成因,有骨化中心的骨均可以形成副骨,四肢骨多见,其中下肢相对于上肢比较常见,尤其在足踝部。正常人足部有30多种副骨,一般人群中足踝副骨的发病率为18%~36.3%。比较常见的如副舟骨(发病率4%~21%)、距骨后三角骨(发病率1%~25%)、腓骨下游离小骨(发病率0.2%~6.6%)。
三种情况下
副骨会引起不适
副骨一般在骨骺线出现骨化中心后即可以初步确诊。大部分副骨一般边缘光滑,副骨形态及位置不会发生改变,一般不会引起不适症状。但在三种情况下,副骨也会让人备受困扰:
其一,形成副骨的部位往往有局部的皮肤隆起,隆起高度因副骨大小而异。因此足部副骨会导致穿鞋时隆起部位与鞋面摩擦,引起皮肤擦伤出现疼痛。
其二,副骨形成的部位狭小,在活动过程中与邻近骨或肌腱软组织之间的摩擦、撞击、挤压,导致滑囊炎和肌腱炎,引起疼痛。如距骨后三角骨在踮起脚尖动作下会被上方的胫骨与下方的跟骨挤压,就如夹核桃一样,产生疼痛,这种情况多见于运动员、芭蕾舞者。
其三,副骨有肌腱或韧带附着,当发生扭伤或者反复运动时,副骨与正常骨之间的纤维软骨可能发生联合撕裂,引起副骨不稳定,进而出现关节不稳。例如腓骨下游离小骨,部分会附着踝关节外侧韧带,踝扭伤后会出现踝关节不稳症状。
穿大一码鞋
可防副骨疼痛综合征
曾钢表示,对于副骨导致的疼痛综合征要分析成因,对症防护和治疗。
如果属于皮肤摩擦引发的疼痛和皮肤角质化,平时可穿大一码的鞋以及局部用一些保护软垫进行保护。
对于副骨与邻近骨或肌腱组织摩擦引发炎症和疼痛,可以先予以避免剧烈活动,局部用消炎镇痛药物处理,等炎症消退后如无症状可恢复运动。若反复发作,影响运动或行走,建议手术治疗。
而对于纤维软骨联合撕裂引发的副骨和关节不稳定,需要尽早规范治疗。在外伤后可以立即用石膏或支具固定一段时间,以帮助撕裂的纤维软骨联合愈合。若拆除固定后仍有关节不稳定或疼痛,则建议手术治疗。
副骨会遗传?
并非病态,无需担心
副骨会不会遗传给子女?对于这个问题,医学界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化的。
“最初研究认为副骨形成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就意味着副骨是可以遗传的。但最近研究显示副骨为不完全外显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提示副骨遗传具有随机概率。”曾钢表示,父母有副骨,甚至遭遇副骨疼痛综合征等困扰,并不代表孩子一定会步其后尘,家长无需过多担心。
不过,他也提醒,在诸多副骨中,副舟骨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类型,往往与儿童先天性平足症合并存在。“副舟骨会加重平足的畸形情况,而平足畸形会反过来增加副舟骨出现疼痛的症状。”因此,如果孩子出现走路久脚痛的症状时,家长应尽早带孩子到足踝专科或骨外科进行专业评估,视病情采取保守治疗或医疗干预。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