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感慨,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霜前冷,雪后寒。”降雪过后,接踵而至的往往是又一轮的降温。气温骤降,也给不少朋友带来了不适,甚至还引发了或加重了部分疾病。因此,冬日养生,防止疾病侵袭至关重要。那么,寒冬时节养护身体有哪些要领呢?记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余波。
通讯员张明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周碧莹拍摄陈金刚剪辑戴哲涵
防寒保暖,不只是多穿一点
提到冬日养生,大家都知道要防寒保暖。但是防寒保暖,可远远不止多穿点衣服这么简单。
防寒保暖,要从足部做起。俗话说“寒从脚入”。余波主任告诉记者,天为阳、地为阴,人体也分阴阳,人体上部偏阳,下部偏阴。人的脚部与地阴相接,离心脏偏远,获得的血供相对不足,所以也比较怕冷。“如果上面燥热,下面寒冷,一般都是由中焦瘀堵造成的。”而做好下肢的保暖,能够保证回心血量,从而实现“脚暖浑身都暖”。平时手脚怕冷、易冷的人,在冬天格外要做好足部保暖工作。
其次,到了冬天,大家要调整作息习惯,最好能够做到“早睡晚起”。余波主任说:“冬季昼夜温差比较大,晚间至第二天凌晨两三点是冠心病等高发的时段,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应当格外注意保证良好的休息,避免熬夜。此外,晚餐也不宜吃得过饱。”
不仅“静”有讲究,冬日里“动”也有学问。冬天运动需要注意时间的选择,不宜过早也不宜过晚。过晚可能会影响心血管健康;而过早,除了温度低,空气也不太好,大量污染物聚集在大气中还未消散。“古人讲‘以待阳光’,就是说要等太阳出来、云开雾散以后再锻炼。这也符合天人相应的原理,保证人体内的阳气生成与外界阳气生成时间相对应,使得锻炼顺应自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余波主任提醒,冬日运动应该以微微出汗为宜。大汗淋漓与“冬藏”原则相违背,会使人体阳气外泄,容易导致一系列疾病。当然,必要的安全措施也是少不了的,跑步前要热身、骑车时要戴护具,既有利于更轻松、放心地运动,又能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
防寒保暖的同时,也别忘了通风和保湿。到了冬天,人们常常将门窗紧闭,窝在温暖的房间里,忽视了通风和保湿。密闭的环境下,空气比较混浊,氧气量也相对不足。长期处于密闭空间里,会造成缺氧,加重心脑血管的负担。因此,每天开窗通风,对人体的心血管和肺脏都有养护作用。与此同时,由于暖气、地暖和空调等取暖设备长期工作,屋内空气干燥,容易引起身体不适,甚至引发疾病。余波主任建议:“大家冬季在室内取暖时,可以配个加湿器或者放两盆水,保持空气合适的湿度,以防止皮肤瘙痒和干咳、哮喘等问题。”
扶阳同时,也要注意滋阴
“封藏”是冬日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也就是说,冬天应该养护阳气、收敛精气。“阳主动,阴主静。阳气属于功能性的,人体的行为活动都与之相关。”余波主任告诉记者,如果人体阳气受损,就会导致阴寒物质在体内堆积,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各种病理物质,甚至是一些肉眼可见的器质性病变。因此,要在量变引起最终质变的过程中,抓住机会进行挽救,这也是强调“治未病”的重要原因。
那么,扶阳是否意味着要大量食用温热的食物来进补呢?余波主任指出,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冬季天寒,吃温热的食物属于一种自我保护,但如果过量,就会适得其反。“这是因为人在冬季阳气内收,如果一味进食大量温热食物,久而久之,体内就会相对阴液不足。所以,中医上有这样一句话‘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所谓“秋冬养阴”并不是说让大家每天吃寒凉的东西,而是指在进行温补的同时,一定要适当地滋阴。比如,冬天吃羊肉要注意不宜过多。如果温补的食物摄入比较多,那就要适当多吃点萝卜、百合,喝点绿茶,达到滋阴、平衡的目的,以免阳气过盛带来内热,导致身体阴阳不平衡,违反了养生之道。而一些更偏向于平补、不容易引起燥热的食品,如腊八粥等,则是自带“阴阳协调”的属性,很适合体质虚寒的人来进补。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现在应该是‘冬吃萝卜也吃姜’了。”余波主任解释,冬天吃白萝卜有很多好处,能够滋阴泻肺,还有消食的功效。冬日人们为了积蓄热量常常会大量地吃温辛的食物,导致体内阳气过盛、阴液不足。而萝卜能够发挥滋润的作用,从而“阴中求阳”,更好地补阳。
而适当地吃姜也有利于扶阳。姜有发散、温阳的作用。“过去人们冬天不提倡吃姜,是因为害怕把收藏起来的阳气发散掉,但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吃得好、居家环境也温暖了,吃姜也不会发散太多的阳气。”余波主任建议,冬天煲汤时,不妨多加几片生姜,驱寒暖胃,升阳助阳。
身体虚寒,试试“三九贴”
12月21日就是冬至了,这也意味着即将“进九”,迎来一年中最寒冷的一段时间。不少人听说“冬病夏治”贴“三伏贴”,余波主任告诉记者,其实冬日养生也有“三九贴”,不仅可以加强和巩固“三伏贴”的疗效,还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扶阳滋阴、预防疾病,做到冬夏皆治。
冬季在中医上与水关联密切,而肾在五脏中与水对应。因此,中医对冬季养肾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