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不公平待遇” 供应商与商场之间矛盾凸现
日前,几位产品代理商对坦陈了他与商场打交道过程中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 他们认为,由于商场这一流通环节的存在,供应商增加了营销成本,消费者增加了购物成本,商场对上游、下游的利益都构成了损害,成了中国经济的"肠梗阻"。 “道道关口都得留下买路钱” 一位担任我国一著名西装品牌山东省总代理的代理商说,产品进入商场,经过层层关口,每道关都得留下"买路钱",这是所有商场存在的共性问题,这里面没有公平可言。过去短缺经济时,商家求厂家,现在是过剩经济了,厂商关系倒过来了,商家的门槛高了,好商场毕竟少,厂家要让自己的产品在好商场占据一席之地,就得"善于经营",就得用钱垫脚。 第一关是进商场。我们是知名品牌,当然要进好商场。进商场托人情是不用说的,哪怕你品牌再好,也得托人情。得找关系,请吃饭,找商场"进货部"。进货部同意你进来了,把资料收下,你就排上队了,回去等着吧,得等到商场把别的销售业绩差的品牌淘汰以后,才可能有你的位置。有的时候等一年多也进不去。一般来说,要进一个好商场,一看品牌是否硬,二看关系是否硬。不过主要还是看关系,只要认识老总、部门经理、进货部部长,品牌再差也能进去。 允许你进去后,就得跟"男装部主任"或"女装部主任"打交道了。他给你安排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这里面也得看关系,关系好的,面积大一点,位置好一点;关系差的,位置就偏一点,面积小一点。关系不到,又想要个好位置,那就得费钱了。 最主要的费用还是正式经营后才开始出。商场就只提供空间,所有经营的费用全部由厂家承担,什么进场费、柜台装修费、广告费、营业员工资、工装费、销售提成等等,100%地由厂家承担。 最讨厌的是商场从中吃回扣。比如装修柜台,铺木地板,一个20平方米的售货区,四个品牌的服装共用,如果我们自己找人铺,50元/平方米,总共1000元就够了,但是商场不允许,必须他来找人铺,一个厂家收1000元装修费。仅从这个小项目上,商场就能赚我们3000元。再比如裤架,商场统一给做,一个要价3000元,我们做的话,1500元就足够了。一个裤撑子,我们自己做1元钱,商场给我们做就要8元钱。 济南波司登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元认为,现在某些商场的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厂家的利益。有些商场收钱到了"不顾厂家死活"的地步。他说,"这说多了要掉眼泪的",商场的许多费用大都由厂家承担,"现在商场开分店,根本不需要自己掏钱,都是挪用厂家的钱去开"。 "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商场收厂家的钱是很方便的,它随便立个名目就可以收钱,有的商场还向我们收"工商管理费",一点道理没有。 一笔难以摆到桌面细数的账 某西装品牌山东总代理商披露说,我们用于拉关系的应酬费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你能把商场的老总或是部门经理请出来吃饭,算给你很大的面子,为什么?因为一个商场1000多个品牌,每个品牌要是平均请一次的话,也得3年才能轮得上一次。关系不好还请不动呢!请吃一顿饭就得好几千元,吃完饭还得OK一下吧,喝点咖啡、洗个澡吧?花的钱那就没法算了。另外,逢年过节还得给老总、经理等人包红包,权力大的多包,权力小的少包。这简直是太正常了,全国一样。有的时候还要给商场经理人员送手机、购物卡、高级手表等,现在送烟酒都过时了,都玩高档的了。 我们最头疼的是跟管理混乱的商场打交道。因为管理不善,这些商场人事变动太频繁,今天刚跟这个经理吃了饭,认识了,明天又换人了,有的商场一季度换一次,无形中又增加了厂家的费用。 每年上海、北京、大连、广州等地的服装博览会或展销会也是商场老总发财的好机会,到厂家转一圈,厂家都得表示一下,一家包一个一两万元的红包是很正常的。一次博览会,老总总得转几十个厂家,收入几十万元那是小意思了。 每年用于商场的这部分"营销成本",王建元认为这是商业机密,"我只能说是极大的一笔开支",我们选择商场也是左右为难,"不通过商场吧,人家都在做,而且商场目前确也是零售业的主渠道,做呢又没利润。" 另外,服装代理商们还透露,楼层经理、柜台小组长等拿服装也是司空见惯,一个柜台一年总有一两千元的服装被拿走,有的拿了连个条子也不打。做灯具的,灯具被拿走了;卖鞋的,鞋被拿走了;卖手表的,本来2000元的手表,扔下1000元就走了。对此他们都已是见惯不怪了。 “促销是以损害厂家的利益为代价的” 某西装品牌代理商说,最难讲公平的是商场搞的一些促销活动,大多数促销活动是商场主导的,但其促销成本多是由厂家来承担,以损害厂家的利益为代价的。在商场经营中,只有"会员卡"打折是由厂商对半承担,其他的促销打折成本如何分摊就看关系深浅了,你跟商场的关系好,商场承担的就多一点,如果关系差,商场就完全不管了。 张建元说,促销打折,商家一般是先斩后奏,"不通知你的",世界名牌可以不参加促销活动,但国内的品牌谁也扛不住,一般都得参加。品牌好的话,促销成本会按三七开(商场三,厂家七)或四六开分摊,如果品牌不响,就得完全由自己承担。 代理商们对有些商场靠促销敛钱十分不满。他们反映,济南有一家商场每年秋季都搞大型促销活动,它在促销活动中即使一分钱的东西不卖也能挣钱,因为它向厂家收赞助费,说是搞活动的费用,2002年每个品牌收1700元,2003年增加到2000元,即便按1000个品牌来算,商场净收益就是200万元,更何况它1000多个品牌呢!特卖三天,厂家可能也就挣2000元,刚好交给商场。打着搞活动的旗号强行让厂家出钱,这是一种很蛮横的方式。但是我们只得委曲求全。 石家庄一位与商场打了十几年交道的供货商向透露,商场除了每月向供货商固定收取实际结款额的1%到2%的数额作为"促销费"以外,五一、十一、春节、店庆等各种节日的促销活动,他们还要另外交钱。以店庆为例,商场要向供货商收取下列费用:店庆赞助费,少则3000元,多则上万元;店庆广告促销费,也是3000元到2万元不等;店堂布置费,从悬挂的POP旗帜到条幅,都要花钱,一张纸做的POP旗最低的30元,最贵的80元,条幅一面200到400元;店庆厂家的服务员都要穿商场统一制作的文化衫,一件也要几十元,比市场价贵两到三倍;连店庆时门口摆的小花篮商场也要向供货商收取几十元。另外店庆时商场所有的折扣损失都要厂家自己负担,如全场6折,或卖100送40。这位供货商说,这么大的折扣损失供货商根本受不了,所以众多供货商都是先将价格恢复到原价,甚至直接抬高原价,来减少损失。 某西装品牌山东总代理商说,在我们这些代理商看来,商场就是"爷",就得求着、巴结着,还得忍气吞声。谁让商场掌握着短缺资源呢?我认为这是商场的运行体制造成的。北方的商场仍然是"大锅饭",不让品牌自己搞形象宣传。这样它才能向你收进店费、装修费、货架费等各种名目繁多的费用。总之厂家在商场面前,今天扒你一层皮,明天再扒你一层皮,厂家总是"体无完肤",总是处于被盘剥的地位。一般商场搞促销,都是厂家倒霉。然而商场这样,我们也有办法对付它,它搞促销活动时不是"让厂家支持它"吗?我们就消极抵抗,不给发货,就说没货了,商场柜台卖一段时间,服装、鞋子断码了,我们不供货,它就很难受,直接影响它的效益。厂商之间走到这一步就很可悲了,所谓"谁家欢乐谁家愁"。 商场:流通链条末端的“价格高地” 从这三位代理商对商场大抵一致的不满中可以发现,他们认为,由于这一流通环节的存在,供应商增加了营销成本,消费者增加了购物成本,商场对上游、下游的利益都构成了损害,成了中国经济的"肠梗阻"。 某西装品牌代理商说,老百姓都愿意到商场去购物。其实他们不知道商场因为处于流通链条的末端,其价格自然形成了"高地"。商场大部分商品是通过"扣率"的办法实现厂商之间的利润分配。商场扣率非常高,济南的商场对服装的扣率一般是25到27个点。也就是说一件衣服卖给消费者100元,商场要从中拿走25元到27元;服务员工资加销售提成占到1.5到3个点;再加上装修、货架、应酬等各种费用,至少30个点属于代理商在商场的经营成本。也就是说,消费者在商场买100元的东西,比从代理商处直接购买要多拿30元钱。 这位代理商说,你别看商场装修高档,那都是坑老百姓的。现在南方消费者已经很少上商场买东西了,他们更多地选择代理商开设的专卖店。现在有些大单位团购,也开始找代理商了。到商场踩价,找代理商购买,这就是商场非常讨厌的所谓"场外经营",因为不走商场这个零售主渠道,商场就拿不到那27个点的利了。"老百姓最傻了,到大商场购物,就挨宰去吧。因为从我这儿出去的服装价格要顺加43%进入商场,同一件服装,在商场卖300元,在洛口服装批发市场的代理商处6折也就是180元就可以拿走。" 打折:“你方唱罢我登场” 代理商们反映,济南的商业零售业在1998年以前是比较稳定的,除了过季打折,清仓处理外,打折的很少。但是1998年以后,就很混乱了。1998年从人民商场"感恩节"开始刮起的打折风,已经刮倒了新大新、第一百货和中兴商厦,连济南第一百货这样48年的老店都撑不住,倒下了。大观园商场依赖*金地段,勉强维持。现在济南商场新品上市就开始打折,常年打折。管理手段太落后了,唯一的手段就是打折,打折这种手段老用就用"疲"了,老百姓摸着规律了,你不打折他不买。逼得商场"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是你打就是我打。 不愿透露姓名的西装品牌代理商说,现在有两个趋势不知你注意到没有?一是商场的折扣越打越低,原来一般打到七折,现在动不动就是六折、三折或是"买300送100"、"买300送150";二是商品的价格越来越高,同一面料的服装零售价格现在比1998年平均提高了20%,原来2000元的西装,现在至少两千六七百元甚至3000元。提价就是为了应付太低的折扣,总之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买的精不如卖的精",我们绝对不会干赔本赚吆喝的事儿,总不能让厂家商家无利可图。 商场,中国经济的肠梗阻? 从这三位厂家代理商的剖白中可以发现,他们认为,因为商场这一流通环节的存在,本来能在低价位上成交的交易,不得不在相对较高的价位上实现,由此增加了社会的交易成本。尤其是商场也并不因为"拦截"了20%的利润,而就此赚得盆满钵满,相反从总体上看,商场这一业态还处于微利经营状态。这些代理商质问:商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是不是这种交易方式本身出了问题? 在调研中还与两位代理商接触,但他们不愿意深谈,"开罪了商家就等于切断了自己的生路。"从这5位代理商患得患失的反应可以看出,相对于厂家,商场的确掌握着"优先权",厂家商家并不是对等的市场主体。从深层原因分析,这显然是买方市场决定的,正如山东省商会副会长司志柏所分析的,商场已经由短缺经济时的末端行业变成了先导行业,消费通过流通决定、影响生产,而不再是原来的生产决定流通、决定消费。 代理商们认为,从生产商到代理商再到消费者,本来是个顺畅的流程,商场的出现,成了一座陡然兀立的山峰,阻住了产品通往消费者的流路,抬高了价位,迫使消费者不得不在较高价位上享受到商品。它的出现,不仅伤害了处于上游的厂家,也伤害了处于下游的消费者的利益,成了中国经济的"肠梗阻"。 商场回款慢是厂家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济南波司登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元说,有些商业企业真是没有道德可言,都是些"霸王"行径。我们卖出去的钱,它握在手里不放,直接掐住了我们的命脉。还有的商场欠我们的货款多了,就用以货易货的办法来搪塞,卖了羽绒服,不给钱,给几台空调抵账了事,而且拿本来值100元的东西抵1000元的货款。 不愿透露姓名的某西装品牌的代理商说,提起拖欠货款,厂家就义愤填膺。产品进入商场后,按照合同应是月底结算账,但是几乎哪家商场都拖欠,多的拖到3个月左右,上个月卖的钱,这个月给,就算好的了。济南有一家商场欠厂家货款已经五六千万元,光欠我这一个品牌也有5万多元。这些货款已经拖欠4年多了,有些货柜撤走了,钱也不还人家。而且它还给我们耍了一招:它要在二级城市开分店,为了请好品牌去捧场,这家商场说,哪个品牌去,就先给兑现哪个品牌的所欠货款。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商场在二级城市开的分店经营状况都不行,但是为了拿到拖欠的大头,只好都去捧场,没想到上了当:分店也赔钱,总店所欠货款也没有拿到。 “冤家”如何成“伙伴” 调研中,经济界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现在商场确实存在向供应商摊派费用、回款慢等问题,让供应商十分反感,但是还构不成"肠梗阻"的概念。不过厂商之间的这种现状,凸现了建立良好合作伙伴关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山东省商会副会长司志柏说,所谓的厂商关系,严格来讲,其实是中间商和商场之间的关系。因为生产商直接进商场的少,大多数是通过中间商。通过中间商的商品多是挑选性强的化妆品、服装等,这类商品品牌多,价格空间大,比如服装的进价和售价一般差一倍,中间商有利可图;而大型家电等商品进商场则多由厂家直接操作,因为家电品牌少,价格透明度高,中间商很难经营。 在商家占主导地位的状况下,改善厂商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商家。司志柏说,相对于供应商,商场的问题多一些。因为产品多而名店少,对于供应商来说,要进名店,就得采取办法,"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对于名店来说,面积有限,设施有限,资源短缺,而掌握着短缺资源,就相当于掌握着权力,有权力就要"寻租"。这几乎是共性的、普遍存在的现象。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张喜民说,现在厂商之间大多是最低层、最简单的交易关系,缺少合作精神,还谈不上合作伙伴关系。商家与供应商不能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要信守承诺,供应商要保证供货的品质,商场要提高服务质量,加大商品推介力度,及时回款,形成双赢的格局。 济南市商业协会会长王嘉振说,现在大部分进入商场的商品是采取厂家委托经营的方式,先卖货后回款,商场按销售额10%-30%的比率抽利,这是买方市场条件下形成的经营方式,商场信誉是这种经营方式得以实现的基础。如果商场不讲信誉,不及时回款,就损害了厂家的利益,也损害了厂商合作的基础。 产品品质好,卖的就好,回款就快;商品的流转速度快了,商场和厂家的效益实现得就好。司志柏说,这是一个一体两面的问题。厂家商家都受利益驱使,都有个诚信的问题。厂商之间是一对矛盾:都想多赚,各有各的算盘,很难协调,商品紧张时,谁掌握货源,谁有优势。生产商就想自销,把流通渠道的那块利润也吃掉,;商品过剩时,谁掌握市场,谁有优势。商场尽可对进店商品进行挑剔,看其市场任可度多少,能否赚钱,哪个品牌销售业绩达不到规定要求,就淘汰出局。 他说,供货商和商场都有个观念转变的问题。其实,生产、销售两环节的利益是一致的:对于厂家(代理商)来说,单品推销成本是非常高的,利用商业络,成本就降低了。再说,商业的最大特点就是集聚,一个品牌势单力薄,难以凝聚人气;对于商场来说,没有货源,也赚不到钱。厂商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应本着"双赢"的精神,合理分配流通环节的利润。(消息来源:新华 王海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