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晚上
广西北海一女子举着一条鱼
医院求助
由于担心泥猛鱼携带的细菌较多,医生首先对陈女士的右手进行了消毒。
随后,医生对伤口迅速进行局部麻醉,找到鱼鳍刺进去的方向把它剪断,在调整好角度后顺利将鱼鳍拔了出来。
拔出来的鱼刺非常尖锐,并且旁边还生长着一个倒刺一样的分叉,如果硬拔风险可不小,可能会引起海洋创伤弧菌感染。
医院银滩院区医生赖泳成介绍:
“海洋创伤弧菌感染的话还是会比较严重的,急性的会导致肌肉软组织坏死,严重的甚至会需要截肢,威胁到生命。这位病人的鱼刺目前是拔出来了,后续除了抗破伤风,还需要继续观察伤口,进一步用一些抗生素之类的药。”
无独有偶
东莞81岁的莫伯洗虾时
手指被刺了一下
最终要将整个左胳膊切除来保命!
11月9日,莫医院普济院区就诊。医生考虑其为左上肢感染,给予强效抗感染治疗。但他的病情仍在进展,左上肢出现坏死,血压下降,右手指和双下肢足趾也开始出现紫绀,病情越来越严重。
11月11日晚上,莫伯被转至ICU。主治医生杨淑娟介绍,留取莫伯的血液及左上肢疱疹液送检病原学基因组检测示:创伤弧菌。至此,导致莫伯病情进展迅速的原因找到。
“只有截肢才能保住生命,在失去生命与失去左胳膊之间,怎么选?”医生说,一个81岁的老人家失去左上肢,意味着什么,沉重无比。但为挽救生命,最终,所有家属包括患者本人也同意手术。
看到这里
人们不禁要问
是什么疾病如此凶险?
为什么被虾尾刺伤还能导致死亡?
东东从六方面给小伙伴们做解释
↓↓
海洋创伤弧菌是罪魁祸首
海洋创伤弧菌,这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感染,但十分凶险的细菌,死亡率很高。
海洋创伤弧菌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弧菌,是一种栖息于海洋中,以及海鲜体内外的一种常见海洋弧形细菌。它通过海水和伤口感染人体的,换句话说这种细菌生长在海洋里,必须通过伤口进入人体。
海洋创伤弧菌感染常常是在海水中游玩、或者是处理海鲜的时受伤所致。也可通过食入生蚝、蚌类等海产及生鱼片而感染。
海洋创伤弧菌的特点是喜热、怕冷,在冬天它几乎无法存活,夏天是其活动的高峰期。由于这种细菌“嗜盐”,这就决定了它只能在海水中生存,常通过肢体远端的皮肤损伤伤口侵入人体。
海洋创伤弧菌感染有哪些表现?
海洋创伤弧菌感染后,临床最常见的是两种表现:伤口感染及原发性败血症。
患者初期会出现发烧,以及水泡、红斑、紫癜、皮肤发黑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会迅速发展为皮肤组织大面积坏死,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多脏器功能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海洋创伤弧菌是怎样危害人体的?
海洋创伤弧菌侵入皮下组织和筋膜,首先消耗组织中的氧气,同时,细菌分泌的酶将组织中的过氧化氢分解,使组织缺氧,创造出了适合厌氧菌生存的环境。
厌氧菌败血症
由于细菌的大量繁殖和毒素的作用,可以迅速引起浅筋膜组织的炎症。在细菌产生的透明质酸酶、肝素酶的作用下,导致小血管内血栓形成,影响组织的血运。
同时,这些酶可以分解、破坏组织,使感染迅速沿着皮下间隙向周围扩散,引起组织的广泛性充血、水肿,而皮肤和皮下的小血管网发生炎性栓塞,组织营养障碍导致皮肤出现缺血坏死,这就是坏死性筋膜炎的演变过程。
随着病变迅速发展,皮肤和皮下组织坏死液化,液体从破溃创口渗出,渗出液常呈污黑色、恶臭难闻,这些液体同时随皮下间隙向外扩散,从而使病变迅速扩散。
海洋创伤弧菌青睐哪些人?
海洋创伤弧菌可以危害任何人,但它尤为青睐以下几种人:
1、酒精性肝硬化。
2、原有肝病(包括原因不明的肝硬化),以及慢性肝炎。
3、酗酒,但没有肝病纪录。
4、遗传性血色(铁)沉着病。
5、有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地中海型贫血、慢性肾衰竭、淋巴瘤。
从上面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慢性肝病患者是比较容易感染海洋创伤弧菌的,有文献提示,76.5%的创伤弧菌脓毒血症的患者有慢性肝病。
美国的一项调查也表明,患有慢性肝病的患者发生创伤弧菌感染的危险性是非肝病患者的80倍;而且创伤弧菌感染的死亡患者大多患有慢性肝病,死亡的风险是非肝病患者的倍。
怎样预防海洋创伤弧菌感染?
海洋创伤弧菌感染的发生概率是比较小的,但一旦发生,发病很快,48小时内死亡率可超过50%。因此,海洋创伤弧菌感染尽管发病率低,但死亡率很高,我们应该积极预防,不可掉以轻心。
1、少吃生冷的海产品,尽量将水产品煮熟后食用,这样可以避免海洋创伤弧菌侵入人体。
2、避免受伤或将伤口暴露在海水中,这是预防海洋创伤弧菌进入人体的有效方法。
3、正确处理伤口,被蛰伤或夹伤时应自行尽早处置,不可因为是轻微的外伤,而不予处理,应该按照常规用活力碘和双氧水处理伤口。
4、在捕捉海鲜或宰杀海鲜的过程中,一定要养成戴手套的习惯,这样可以避免受伤,可以有效预防海洋创伤弧菌的感染。
东东提醒大家
平时处理海产品的时候
要注意带好手套
手上有伤口的话尽量少接触海产品
如被海洋生物刺伤、蜇伤
医院处理
来源:东方网综合北京晚报、江苏新闻、新闻坊、上海科普教育等
编辑:小刘、shirley
审稿:卞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