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生活的压力、不规律的饮食、不良的生活习惯,都会导致人体内湿气的内生。现在,正处于季节交替的时候,环境和空气是比较潮湿的,这又很容易导致外部湿邪入侵身体。
这一内一外因素叠加,导致很多人湿气过重。湿气重的人,晨起后常常会发现自己很疲乏,总感觉恶心,刷牙时嘴巴干苦。一照镜子,会发现形容憔悴,皮肤暗淡,满脸油腻,长斑长痘,舌体臃肿。
中医认为,湿气被称为万恶之源,湿气侵入人体,会在不同部位造成诸多损伤。
湿气无处不在,提醒大家:身体的这7个部分最害怕湿气
1、头
《*帝内经》中有言因于湿,首如裹。
当湿邪开始侵入身体时,会显得头晕和沉重,就像裹在一块布里。此时,你会感觉身体很重,四肢很沉,全身都不自在。
这感觉,就像重物附着在身体上。
2、消化道
脾胃是人体吸收后天水谷精微的核心脏器。脾的作用是将水谷精微进行运化分层,清者升,浊者降。
若脾虚,无法将水谷精微分层,水湿运化不利,就会与“浊”相混,表现为大便稀溏不成形、大便粘腻不干爽,不容易冲干净。
因脾的运化不足,食物在体内堆积,我们就容易腹胀、没有食欲,饭量也会下降。
3、胸腹部
当湿气停留在胸腹部时,会导致胸闷、腹胀、大肚子和腹部肥胖。
4、泌尿系统
脾的运化不利,无法及时将水湿从身体中“抽离”,这会导致我们尿量少,尿液变*。此时,泌尿道因尿液冲刷不足,容易被感染,常会排尿刺痛、烧灼。
与此同时,因水湿停留在体内,会导致我们全身水肿。
5、关节
当湿气侵入关节时,会导致关节酸痛、沉重和活动不起来。
6、皮肤
大量湿气经常导致痤疮和湿疹。
这是因为过多的湿气会刺激皮肤散热,增加皮肤负担,降低免疫力。因此,皮肤病如痤疮、皮炎、湿疹、癣等不请自来。
7、下肢
当湿气侵入下肢时,可能出现下肢水肿、小腿酸痛和脚气等症状。
此外,有些人会发现你最近体重增加了很多,这证明你的浮肿也是由你体内的大量湿气造成的。
这五种行为会加重湿气,若你爱做,请尽早远离
1、爱吃生冷的食物
冷食、冰淇淋或凉果蔬菜会阻止肠胃的消化和吸收,并为外源性病原体创造入侵机会。
例如,夏天吃更多的冰棍会伤害脾脏,从而影响体内水气的排出。
过多的水分滞留在体内并形成湿气。
2、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是脾虚的症状。
睡眠不足的人通常缺乏活力,他们的身体得不到很好的休息,身体状态就很低沉。
3、饮食的口味太重了
现如今,生活条件变好了,我们接触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机会大大增加。
这些食物吃起来很美味,却会给身体健康带来隐患。要知道,这些食物很难消化,会极大干扰脾胃的运行,继而导致湿气丛生。
4、久坐不动
长期久坐不动,没有体力消耗,身体新陈代谢自然减慢,身体的运输和化学能力下降,导致阳气不足,缺乏活力。
5、思虑过重
中医指出:过思伤脾。
脾负责运湿,如果考虑的太多,会干扰脾胃的运化功能,这会导致湿气无法被及时运出体外,滞留在体内。
健脾+祛湿,中医推荐一个食疗小金方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虚运化不利,水湿就会停滞体内。所以要想祛湿,一定要在祛湿的基础上健脾,才能从根本上去除湿气。祛湿不健脾,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
《本草纲目》记载了一道祛湿健脾双管齐下的千古名方:
1、红豆、薏苡仁:脾虚天敌,祛湿双雄;
2、芡实:水中人参,健脾祛湿,脾胃守护者;
3、茯苓:一克茯苓金不换,消水肿的利器,改善湿胖。
4、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健脾;
5、橘皮:湿气的死敌,健脾的王者;
准备:红豆、薏苡仁、芡实、茯苓、栀子、橘皮、桑叶、大麦、甘草等9种健脾祛湿的食材,配制成茶包。在排湿气的同时,提升自身脾的运化功能,从根本上杜绝水湿滞留,告别湿气过重。比单吃1种食物的排湿效果要强得多。
坚持喝,原本软软的肌肉恢复正常体态,人自然会看起来更苗条,并且对湿气引起的口臭、痘痘、湿疹都有缓解作用。
古方红豆薏米茶健脾祛湿薏苡仁芡实茯苓一盒30袋x5g淘宝¥49.9购买已下架如果你自己准备材料多有不便,点击上述链接看一看,获取同款茶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