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面对死亡,每次都要尽最大努力!从诞生之日起,重症医学就与抢救生命密不可分。作为奉命驰援武汉诸多重症医学医师中的一位,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姜利1月26日清晨抵达武汉后旋即进入这次疫情的“暴风眼”——医院,坚守至今。
连日来,这位从事危重病医学临床工作27年、参与救治危重症患者数千例、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的重症医学医师坚守一线,也坚持写下“武汉日记”。
第一天:1月26日到达医院:一个一个地梳理患者
一夜火车,早晨7:48到达武昌火车站。费了些周折联系到接站人员,到达驻地武汉会议中心,路上几乎没有车辆和行人。安顿好后,和医院*委副书记邱海波、首都医科医院副院长童朝晖、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主任杜斌,以及几位各地来的ICU医生一起到达医院。我和杜斌教授今天去的南六病区,是由普通病房改造的ICU病房。部分患者病情危重,还有一些是不稳定的。病区的工作人员来自不同地区、医院,专业背景各异,大家认真把管床方式与流程进行了梳理,重新分工,接下来就是一个一个地梳理患者。在穿好防护服进入病区后,人就不能轻易出来,里面的一片纸也不能带出来,和非传染病房的工作方式有很大不同。大半天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对要处理的患者也有了初步印象。
第二天:1月27日内外配合逐渐开始默契
病房早交班是7:55。医院大概10来公里,所以一早赶过去。南方天气阴冷。昨夜有重病人去世,心中涌上来的悲伤,让我们更加坚定要竭尽所能。今天开始早晚双查房制,为夜班排除隐患,减少可以避免的抢救。我们管理的9名患者,5名病重,3名危重,低氧程度远较普通肺炎严重。ICU医生多花时间在床旁,医院的医生帮助完成开医嘱和记病程的工作,内外配合逐渐开始默契。又把整理好的一部分工作流程贴在病区和治疗室的墙上,让大家执行时简单易行。
第三天:1月28日个子不高的男护士:像病房里的一个“稳压器”
依旧是医院。今天我们组有两个“大活”,一名肾衰患者要做血液净化,另外一名则要进行最危险的操作——气管插管。看完病人后,几位医生兵分两路,分别去处理血液净化和气管插管。有了前几次的经验,我们提前把需要的药品事先准备好。不料喉镜又出了问题,在等待新喉镜的过程中,一位个子不高的男护士引起我的注意,他手法娴熟,一个多余的动作都没有,活干得让人看着极其舒服,操作的同时还不停地安慰一旁新来的护士和屋子里焦虑的患者,像病房里的一个“稳压器”。喉镜和负压吸引装置终于来了。管床的小伙子义无反顾地戴上防护头套,像个勇士一样完成了危险的操作,淡然镇静。
午饭时,医院宣教中心的老师给我做了个小视频,被学生发到网上。从下午到晚上,涌来了雪片般的问候,家人、朋友、同学、同事,认识的、不认识的……心中暖暖的。
第四天:1月29日作为同行,这时候能做的唯有鼓励
早晨一过去,得知夜间又有一名患者去世,多少有些沮丧。然而,宝贵时间更要留给活着的人。穿防护服时又被告知,防护用品很紧张,进去一次一定要多完成一些工作。但是,ICU患者的病情瞬息万变,在外面中心台看着像过山车一样的生命体征,恨不得马上到床旁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然而,现实不允许这么做,只有一遍一遍拿着对讲机,和里面的护士们反复沟通,想办法找到原因并纠正。
下午得到通知,医院会诊及看望一名医生,才40岁,他因为病情加重,又和夫人双双染病,很是焦虑。我们看了他的病历资料和肺CT,心里不免又一沉。好在视频通话时,他居然可以连续说话,不太费劲。作为同行,这时候能做的唯有鼓励。而作为外科医生,40岁正是干事的年龄,希望这把“手术刀”能够保有锐利。
第五天:1月30日每个人的防护服上都写着名字和“加油”
刚踏进病区门,就被护士长拉住,说有个小护士喘得不行,让我过去看看。脸上还是外科口罩,就麻烦护士长拿了个N95,我走进护士值班室。年出生的小姑娘一边喘一边哭,还在打电话,情绪很激动。我先摸了摸,不烧,心里大概有点数了。算算这姑娘比我女儿只大几岁,能够想象她所承受的压力和恐惧。跟护士长商量后,安排这姑娘休息,查个咽拭子再扫个CT,都是阴性,就踏实了。
因为插管上机的病人多了,进病房前和护士长达成共识,加强气道管理和其他重症常规护理。进病房后,又看到了一些新面孔,每个人的防护服上都写着名字和“加油”,都是各地来支援的ICU护士,日间的工作流程明显顺畅了许多。中午,几个情况不太好的患者都逐渐趋于稳定,连日阴天后太阳出来了,大家都心情大好。而好事成双的时候就更令人鼓舞。我们拿到了一箱可视喉镜和一次性页片,使得这项高危操作的时间得以缩短。
临下班前得知,90后姑娘没发烧,肺CT也没问题。希望姑娘能顺利回家。
第六天:1月31日昨天所有的病人都还在
昨天下午到晚上,一共转进来3名患者,都是一进门就气管插管和复苏。值班的周医生来自湖北荆门,年纪不小了,很担心这一夜的工作会让他吃不消。他见到我后很“得意”地说,昨天所有的病人都还在,这是几天来的第一次呢。外科出身的周医生活干得漂亮,昨天给一个下肢皮肤切开减压的患者换药,好好地露了一手。查完房出来已近中午。吃完饭走到院外,阳光洒到身上暖洋洋的,很难得。
回来不久,一位老病人病情突然恶化,冲进去穿衣服时护士告诉我,别穿*色的,不透气,还帮助我完美地完成防护,心里很是感动,在床旁协助我的医生完成气管插管和深静脉置管,镇静镇痛。出来后看到几位大教授在等我,赶紧和夜班医生做了交接。临走时,护士长给了一件社会捐助的崭新羽绒服,终于可以回去把我的脏衣服洗洗了。
“重症医学的专业使命,决定了我们必将成为此次阻击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流行战役中的重症病人生命救治的主力*”,1月29日,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发布《齐心协力,拯救生命,打赢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阻击战——致全国重症医学专业同道倡议书》,作为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姜利和另外10多位在武汉一线参加救治工作的委员一起,在倡议书中提出“凡为医者,侠之大者,奉命于病难之间,受任于疫虐之际。国有难,招必归,战必胜”,希望全国奔赴一线的重症医学专业医护人员,要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阻击战。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